热门标签:
首页 > 常识 >

颜真卿介绍生平(书法大家之颜真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5 11:32:26    

纵观1800多年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为世人所公认的“天下三大行书”分别为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其中,颜真卿《祭侄文稿》,可称之为“惨烈”。


俗言道:“人以书贵,书以人贵。”颜真卿的书法,与他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称得上相互成就。


图自图虫网


承家学从名师


作为“孔颜曾孟”儒学四姓的颜氏一族成员,颜真卿家学渊源十分深厚。细数祖上的风流人物,有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著有《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和陶渊明的挚友颜延之……


由于良好家风的熏陶,颜真卿自幼勤奋好学。三岁丧父,家境清贫,买不起纸笔,颜真卿就用毛笔蘸黄泥水在墙上写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耳熟能详的《劝学诗》正是出自他之手。


《颜氏家训》元刻本


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据说,颜真卿在张旭住所待了一个多月,日日恳请老师传授笔法要诀。终于有一天,张旭把颜真卿带到东竹林院小堂,师徒二人分别坐于床、榻之上,谈论书法十二意的内涵。最后,颜真卿问起执笔之理,张旭对他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能齐於古人。”颜真卿若有所悟,将谈话的内容一一记下,回去后写成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流传至今。


坚贞护国匡扶国难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所到之处,“河朔尽陷,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匿窜,无敢拒者”,诸多郡县皆被攻陷。


时任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发表檄文,集兵二十万众守于此,使得安禄山未敢轻易攻近潼关。不久,河北十七个郡纷纷归顺,因颜真卿德高望重,被推举为盟主。唐玄宗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直即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颜真卿固守太原郡,而其族兄颜杲卿守常山郡。安禄山听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前往,围攻常山郡。六日苦战,城中水、粮、矢俱尽,常山郡陷落,族兄颜杲卿被叛军所俘,送至洛阳。


《祭侄文稿》


《湖州帖》局部


在洛阳,颜杲卿见到了安禄山,依旧不降,“骂不虚口”。安禄山命人将颜杲卿绑在天津桥柱上,凌迟处死。这一天,“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馀人”。


《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在安葬侄子颜季明和族兄颜杲卿二人尸骨时所写。全文共23行,234字。其中有一行,几乎被全部划去又复写,那一句是“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字如其人独创颜体


颜真卿最擅长行书和楷书,并自创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扬雄《法言》中提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意思是,言语,是心声的表达;书法,是心迹的表达。有了心声和心迹,君子和小人就分辨出来了。而颜真卿的心迹,就藏在他的作品中。


《移蔡帖》局部


颜真卿以自己的审美习惯,以独特的气度和胸襟,对古法进行创新。颜字一反初唐书风,颜字气度恢宏,雍容大度。早期以方笔为主,落笔侧人,后期改用圆笔,藏头护尾。从结字上看,多呈包围之势,外紧内松。米芾说:“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啥排突,硬登欲张,铁往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多宝塔碑》局部


建中四年(783年),颜真卿为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被李希烈缢杀。


颜真卿死后,满朝震悼,唐德宗更是含泪写下悼词:“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自唐以来,很多书法爱好者喜爱临摹颜真卿楷书、行书,这不仅因为他的书法功力高,更是仰慕他的人格操守。立德、立功、立言,这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推崇的美德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