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解释】:沐猴而冠:沐猴指猕猴,而冠指戴帽子,意为猕猴戴帽子。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说(shuì)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里说者意为用言语劝说别人的人。

有一个成语叫成王败寇,意思是古代在政权争夺中,成功了称帝称王是合法,失败了则称为贼寇,更糟心的是失败者即使活着,还有口难辩,任人贬损。不过今天要讲的不是成王败寇这个成语,而是对这个成语能够深度诠释的另一成语沐猴而冠。历史上刘邦和项羽那场波澜壮阔的楚汉相争,刘邦成功以汉高祖流芳千古,项羽则失败自刎乌江(今天安徽和县东部乌江镇的长江边上),一代西楚霸王被后人用沐猴而冠这个成语讥讽几千年。
项羽的实力曾经远远强过后来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开拓者之一的刘邦,为什么最后演绎出自刎乌江的悲剧呢?根据前人潜心研究,认为最主要的是项羽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项羽小的时候,据说从不好好读书,大概就是“读书读书皮,看文看标题”之类的吧,说白了应该就是不求甚解。后来改学剑,也不甚用功,没有精益求精的恒心。为此他叔父很生气,常常训斥他。而项羽却说读书无甚大用,只能写写名姓而已,剑术再精也只能抵挡一人或数人,我要学的是能抵挡万人的本事。看来,项羽并非是胸无大志之人,只是没考虑自身的本领是否能支撑这个大志。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项羽和刘邦是主要的起义军领袖,而且事实上也是两位大英雄,这个从推翻秦王朝的过程就有迹可寻。前期在义帝(楚怀王,但不是战国时的那位怀王)的主持下,弄了个怀王之约(这个约定明确规定,大家必须一致推翻秦王朝,而不是互相残杀;谁先杀入秦都,谁就获得秦王朝曾经统治区域的统治权。)随后项羽和刘邦各司其责,合力对秦王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结果刘邦凭借进攻路线精准和有效的指挥,率先攻入咸阳(秦朝都城今陕西咸阳市),并俘虏了秦王子婴,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按怀王之约,刘邦应该获得统治权。但当时项羽实力远比刘邦强大,刘邦也知道项羽自然不会遵守约定让自己称帝,所以当时即便率先进入秦都了,也只敢说自己只不过是先打探打探而已,然后明智选择撤出咸阳,待机以图后举。
按照项羽当时的实力,只要他不在秦王子婴被俘,秦王朝实际已经推翻的关键时刻,采取错误的决策,刘邦即使想以图后举,应该也是没有多少胜算。刘邦撤出咸阳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烧了秦宫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息。随后收拾了秦王朝所有宝贝财物准备东归。这时有明白人劝项羽说关中地方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但项羽见宫殿都被自己烧了,又急切想赶快衣锦还乡,便振振有词的说富贵了不回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其实项羽这一不能穿着好衣服在黑暗中行走的理念,充斥着沽名钓誉的特质,必然会促成战略上的短视,导致决策失误。果然,项羽决然带着秦王朝大批宝贝财物一路往东,最终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把关中这块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留给了刘邦,有力的帮助刘邦为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是这次关键决策,使得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战略上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在项羽决意离开咸阳之际,那个劝他建都关中称霸的人私下对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人说楚人像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物,实际上缺乏真正能力及品德,徒有虚名,果然不错。不料这话传到了项羽耳朵里,听后暴跳如雷,竟然将那人投入鼎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中给活煮了。这一煮,项羽是解气了,可正是这个事件使“沐猴而冠”流传下来变成成语,让后人讥讽他几千年。沐猴而冠,并非指猴子沐浴后戴上帽子,“沐猴”原本是当时楚国人说猕猴的发音,这便使讥讽的意味更浓烈了。
一些史料还记载了发生在项羽身上的几个惊人举动,或许为后人了解项羽的某些性格特点有些启发。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一刻,乌江亭长劝他说我这里有一只小船,愿将您送过江去,江东虽小,却也方圆千里,人口几十万,落下脚来潜心经营,也可以称王啊。可项羽却说不是我无能,是天要亡我,当初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来,现无一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还说什么称王呀!其实这位亭长的话很有道理,体现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亘古真理,可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还不承认自己的失误,把这一结果归结为老天,悲乎!
前206年在项羽收复六国旧地并向秦地进发时在新安(今河南省义马市南的千秋镇二十里铺村西南)取得重大胜利,这也是继项羽率几万楚军和诸侯联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之战消灭秦军四十万后的又一大胜仗。这本是乘勇追穷寇的极佳时机,可项羽在新安活埋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民心大失,促使关中秦民更加拥护刘邦。这次活埋事件,在项羽看来可能有诸多不得不做的原因,但他残忍的性格客观上得到一次深刻的体现,完全得不偿失,等于把广大关中秦民送入了刘邦怀抱。
前202年,楚汉相争正处于拉锯战状态。恰在此时,项羽在一次作战中活捉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直接在阵前拉出刘太公,威胁刘邦说如你不投降,就要用大鼎煮了刘太公。不料刘邦却坦然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就是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他,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刘邦这个回应,的确很无赖加流氓,但却在客观上向自己的部下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使在极端情况下,自己也不会屈服,为鼓舞士气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而项羽虽然读书不努力,但毕竟接受过贵族教育,算个读书人,在面对刘邦说出这番无赖加流氓的话语时,一时无法有效应对,最终在部下特别是叔父项伯的劝说下,把刘太公还给了自己这位结拜兄弟。
由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生发开去,或许既深刻揭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位都具有领袖特质的不同性格,也深度诠释了成王败寇这种根深蒂固的民间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