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科是鞘翅目昆虫的一种,其特点是鞘翅短而厚,后翅发达,能够在飞行时迅速展开后翅,飞行结束后利用腹部和足将翅膀叠起来,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它们的幼虫无翅,形状类似成虫。一些大型种类的隐翅虫体色为黑色和黄色,类似于胡蜂。由于它们的翅膀不可见,因此得名为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

关于隐翅虫为什么不能用手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隐翅虫含有一种类似于强盐酸性质的毒汁,这种毒汁包含多种毒素,其中包括毒隐翅虫素、拟毒隐翅虫素和毒隐翅虫酮。这些毒素是由隐翅虫体内的特殊细胞合成产生的。

当人体皮肤与毒隐翅虫体液接触时,这些毒素会与皮肤发生反应,引起一种称为隐翅虫皮炎或线性皮炎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隐翅虫大发生的季节,当隐翅虫通过门窗进入室内并在人们周围爬行时,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用手拍打、压碎或搓揉隐翅虫,导致毒汁溢出,粘附在皮肤上。如果手再接触其他部位的皮肤,可能导致多处皮肤受害,引发皮炎症状。

关于隐翅虫是否比眼镜蛇更具毒性的说法,并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一般来说,眼镜蛇被认为是具有强烈毒性的蛇类之一,其毒液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和血液凝固毒素,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都具有潜在的危险。
相比之下,隐翅虫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引起刺激和炎症反应,当人体皮肤与隐翅虫体液接触时可能引发一种称为隐翅虫皮炎的炎症症状。然而,隐翅虫的毒性水平因物种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异。

并没有确切的科学数据表明隐翅虫的毒性超过眼镜蛇或其他高度毒蛇的毒性。因此,关于隐翅虫比眼镜蛇更具毒性的说法应该被视为不可证实的传闻。
在处理隐翅虫或任何其他具有潜在毒性的生物时,始终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如果不小心接触到隐翅虫,尤其是出现过敏反应或皮肤刺激症状时,应立即寻求医疗协助以获取适当的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某些特定物种或新发现的隐翅虫种类,可能还存在未知的信息和研究结果。因此,建议在涉及毒性和风险方面时,参考可靠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士的意见以获取最新和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