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 > 常识 >

神舟号飞船的信息(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率为何这么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2 09:34:11    

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有三名宇航员搭载飞船前往天宫空间站,我相信此刻世界上所有宇航员都非常羡慕以及期待中国三位宇航员能取得圆满成功,除了美国。


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

大家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说除了美国之外,所有国家都羡慕和期待呢?

实在是因为中国神舟号飞船战绩太过耀眼,从1999年发射第一艘神舟飞船开始,20年多年来,中国神舟飞船总共发射十二次,全部取得成功,以至于在2016年时,美国NASA开始酸了起来:

当时,中国神舟十一号再次打破中国记录时,结果美国NASA不仅没表示祝福,反而嘲讽起中国空间站技术落后美俄四十年以上,最后扔下一句话:仍需努力!

玻璃心的美国,不甘心的中国

有些人会说我们是不是太玻璃心了,人家讲的也是事实,当时中国空间站的技术还处于落后状态,而且人家还鼓励你了。


其实稍微有点了解航天的都知道:2016年时,中国空间站其实已经将技术验证得差不多了,虽然距离美俄航天技术还有差距,但在部分技术领域,中国已经赶上,甚至比国际空间站更先进,说落后四十年,其实过分夸张了。

其次,世界航天局一直有个传统:就是对其他国家进行鼓励。

航天探索一直都是全人类一直在努力的一件事,除非出现一种过分争议,否则每个国家的航天局,都会对其他国家成功表示祝贺,而不是打击其他国家,这种鼓励和祝福已经成为各国航天局的优良传统。

比如2013年,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虽然印度某些媒体直接喊出超越中国,但是中国航天局依旧给出了祝福!还有中国神舟飞船每一次发射成功,即便超越了俄罗斯和欧空局,他们也会给出祝福。

印度曼加里安号

像美国NASA这种直接对其他国家航天事业说:我几十年前就做到过了,你还需要努力的话,显然并非出自真心。

其实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些年中国空间站的进度实在太过显赫,仅仅2016年,中国就突破了三次技术难点,比如9月份,中国发布天宫二号,验证了空间站核心舱的所有试验;一个月后,中国再次成功将神舟十一号以及两位宇航员送上太空,2天后就完成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2016年几乎是中国载人航天数十年的缩影,从不被看好,到屡破记录,很多人都已经麻木了,但是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美国,因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即将落幕!

神十一和天宫二号对接图

两者对比之下,心情可想而知,也就不奇怪为何对中国航天会非常羡慕!更令他们尴尬的是,就在此一年前,欧空局率先派出宇航员开始同中国一起训练,开始学习起中文,

欧洲宇航员学习中文

早在2015年,中国和欧盟就签署载人航天合作协议(《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协议》)。

欧洲航天局派遣了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三名宇航员前往中国交流学习,他们不仅与中国的宇航员进行协同训练,还主动学习起中文。

相关报道

按照他们的说法:在俄罗斯飞船上工作时,各国宇航员就需要学习俄语,在中国神舟飞船与空间站工作时,自然也要学习中文。而中国空间站其实预计是在2022年才能正式建成。

也就是说,有国家提前了7年做准备,来与中国进行合作。

事实上,他们提前数年与中国合作还有一个目标:第一个登上中国空间站的外国人!这是法国宇航员克莱弗里韦说的原话。

欧洲宇航员与中国合练

这就是神舟飞船以及中国空间站取得的成就,所以我才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其实是乐于与中国交好的,也是我开头说的期待中国宇航员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我又说羡慕呢?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神舟飞船高达100%的成功率!

让人羡慕的神舟号飞船

载人飞船的成功率意味着什么?很多国人几乎没有感觉,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它就是一组数据,看起来好像很厉害,是可以出去吹嘘一下的成绩单。

但是对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宇航员来说,能否成功意味着生命是否得到保证,每一位宇航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人类为此,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1971年,俄罗斯联盟11号返回舱因为空气泄露,导致三名宇航员缺氧而死,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解体,7名宇航员因此丧命;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空气动力脱落导致7名宇航员失去生命。

截止到2018年,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宇航员执行飞行任务时总共发生了4次事故(口误),而且每一次均造成全体成员的死亡,如果算上训练时牺牲的人员,总计接近30名。

截图来自百科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载人飞船有多么难,中国神舟号飞船能做到100%的成功率,也让世界所有宇航员羡慕不已。毕竟,任何航天员都想拥有一个愿意保证他们生命的航天团队!

但是航天飞行这种事情,谁也不敢打包票,在我们看不到的航天秘史里,全世界的航天人都承受了无与伦比的压力。

尤其是中国,他们是怎么把当初落后的中国航天技术打磨到今天这个地步?

“胖五”火箭

中国航天人是如何逆袭的答案全藏在这里。

逆袭的中国载人航天

逆袭的第一个就是:不带一丝问题上天。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中国航天惯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而答案就发生在1999年,这一年中国终于迎来了神舟1号的发射,但是在神舟1号发射前,却发生了一件让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事情。

5月7日,中国位于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美军B-2轰炸机炸毁,导致数名同胞死于爆炸之中,事件发生后,所有中国人都愤怒了,纷纷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那一年我才10多岁,但是对于这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在课上非常激动地和我们讲述了这件事,后我上了大学,有了电脑后,还特地重新查询了这件事来龙去脉,直到看到一个故事,让我对中国航天有了新的认识。

国防导弹

中国发展航天的迫切心理,其实都是源于核讹诈的作用。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感受不到,当时上一辈人都忍受着怎样的威胁,中国曾在1950年-1958年遭到美国多次核讹诈。

在与苏联老大哥交恶的一段时间内,也同样遭到过核讹诈,而且在这几次核危机期间,美国其实都已经将核弹上膛,只差最后的发射了。

如果不是美俄的相互牵制,即便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有多么突出,只要核讹诈存在一天,现在的美好生活也将不复存在。而中国想要摆脱核讹诈,就决不能只寄希望在别国的制衡上,唯有拥有同等核威胁的能力,我们才能让敌人有所收敛。

这才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但是单单拥有核弹还不够,核威胁能力不仅是你能生产核弹,还要有导弹能将核弹远程投送过去,只有威胁到敌人本土,中国才具备摆脱核讹诈的能力,才能减少使馆被炸这类事情的发生。

这就涉及到了航天的相关知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所以又有了东方红卫星的诞生。

中国“两弹一星”诞生的背景,其实说白了就是自我防卫。

载人航天工程又是航天技术里难度最高,也是最核心的科技,它不仅能提升中国的航天技术,还可以促进民生,中国就算咬着牙也要上!

东方红一号

中国航天不带一丝问题上天

1999年原本是中国的喜庆年,这一年国家提名了三件大喜事,国家五十周年大庆、神舟飞船首飞、以及澳门回归。

但是所有的喜庆都被炸馆事件给冲淡了,中国急需一件大事来提升我们的国民士气,于是神舟1号就成了首选!

当年7月,神舟1号飞船和长征火箭就已经运往发射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准备和合练,结果意外却发生了!

神州一号返回舱

到了10月,在飞船在进行第二轮测试时,发现一枚陀螺仪卡在飞船内部,原因一直找不出来,必须打开火箭大底,逐一排查才能确定。

这下所有人都慌了,飞船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家用电器,里面的精密仪器特别多,每台仪器、每根导线、甚至每颗螺丝钉都是经过无数次检测确认后,才能将飞船外罩合上,所以拆开大底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一来,重新拆开检测再复原,可能会出现新的损害,而且概率达到90%;二来,拆开大底,势必只能择期发射,但是择期多久谁也不知道,一旦错过窗口,势必影响接下来的神舟2号等一系列飞船的研制。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点:很可能导致飞船报废,因为当时神舟1号飞船是由一种叫电性测试船改装而来的,比较脆弱,如果拆开大底,折腾得又太厉害,还会出现整艘飞船整体报废的可能,如果真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前期数万人参与研制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整个载人航天工程,都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时技术专家还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不拆开飞船,启用飞船内部的备用仪器,这样既可以不用耽误发射日期,也可以顺利起飞。

这个建议的确有可行性,一般飞船都会有备用方案,目的就是为了预防飞船在太空发生故障做备份的,现在直接启用备份方案,的确是一种办法,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飞船在太空中的备份没有了,危险性就增加了。

两种解决方案都各有缺点,不拆开就不会捅娄子,到底拆不拆,在场的所有航天人都急红了眼,但是谁也不敢下决定,事情一路上报到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曹刚川那里。

曹刚川连夜到达现场,听取详细分析报告后,当即表示:飞船肚子痛,难道我们要让它到天上去拉稀吗?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开!而且要立下军令状来开。

这就是中国航天传统,不打没把握的仗,不带一丝问题上天!

曹总指挥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规矩不能破,尤其神舟飞船更不能例外,因为飞船将来是要载人的,存在一次心里侥幸,就会一直心存侥幸,而这才是对宇航员生命最大的漠视。所以每个人都要做到万无一失,谁出了问题,谁就要负起责任。

于是项目负责人只能立下军令状,小心翼翼地打开飞船寻找问题,最终找到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在合上大底时,压倒了一根小小的信号线!

大家不要以为想要做到这个传统很简单,因为美俄曾经不止一次违背了这个传统,甚至因此还导致宇航员的遇难。

美国航天的悲剧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导致7名宇航员遇难,事实上,航天飞机在发射前,设计工程师曾一再警告有可能发生危险,结果NASA根本不予理会。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起飞时,机翼前缘的碳纤维材料受损,工程师三次要求国防部提供图片,了解损伤程度,但均被拒绝了,结果“哥伦比亚号”返回时,发生解体,7名宇航员为此丧生。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苏联时期,多次为了取得“领先”的优势,冒险发射航天器。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相比于美苏,中国载人航天不带一丝问题上天,就是要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虽然在后续的任务中也多次发生类似的问题,但都成功解决了:

神舟1号坚决不在流星雨天气时上天,

神舟2号的发射火箭被撞,宁可花几天几夜检查数据,也不敢疏忽懈怠,

神舟3号为了一个小小的插座,延迟了三个月,

神舟4号为了成功发射,直接给整个火箭盖上被子等等等等

流星雨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中国航天人排除了一个个问题,就是为了对宇航员负责。这也是我在开头强调世界宇航员都会羡慕中国宇航员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神舟3号,让中国载人航天从重细节走上了重质量的道路转变。

延迟3个月的神舟3号

神舟3号是在2002年3月份发射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它原定日期是2001年年末,结果因为插座事件,导致飞船延期三个月。

事情起因发生在2001年10 月,测试员在检测压力传感器时,发现插座出现故障,此后经过无数次测试,确定了不是施工问题,而是插座出现了质量问题。

神州三号返回舱

这下问题就大了,一旦涉及到质量问题,那么是单个问题还是批次问题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是单个质量问题,那么只需要更换一下插座就行,如果是批次问题,就需要将整个飞船上的插座全部换掉,而且还要追究责任人。

原本航天人员可以选择不将事情扩大,认定为单个问题,然后进行更换,就可以正常发射!而且还不用追究责任人,或者事后再进行处理,也不影响发射日期。

只是这样会影响到航天器件的另外一个标准:故障率,航天工程元器件允许的故障率只有万分之五, 现在因为一个插座问题,整个飞船的器件故障率就达到了千分之一。

经过团队内的争论后认定,标准就是标准,不能违背标准,最后经过技术专家测试、生产厂家核实确认是设计和生产都有问题,插座必须更换。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插座更换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先发射后更换,一种是直接全部更换;两者都是可行的,因为其他的插座还是能用的,如果选择了前者,但会违背不带一丝问题上天的原则,而一旦选择后者则会影响发射日期。

两者影响同样很大,最后只好将这件事一路上报到国家领导人,最终确定:一切以安全为主,不抢时间!

因此神舟3号被拆开,并且更换了全部的插座配件,发射日期也因此延迟了三个月。

插座事件后,空间技术研究院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质量整顿,全院所有人员降薪 10% ,载人航天工程的人员降薪15%,以示警告!

神舟3号后,中国载人航天的原则再添加一个:质量优先!

航天工程有了细节和质量,其实还不够还需要多重准备,以便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其中以神舟5号的“备份”宇航员最为典型。

神舟5号幕后的“备份”宇航员

2003年时,全球有三件大事与中国息息相关,一件是非典!一件是美国航天飞机发生爆炸,给载人航天工程蒙上了阴影,还有一件就是中国顶住压力,第一次成功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扫除了所有阴霾。

非典时期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在当时引起的轰动,现在的我们根本难以想象,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情形都不为过。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老师们都在讨论这件事,连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会被邀请去食堂二楼的大会厅,去观看相关画面。

我也有幸在当时见证了中国人上天的画面,中国宇航员第一人杨利伟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但其实有一个细节很多人并不清楚,当时在发射现场进行最后准备的宇航员,并不只有杨利伟,而是足足有14位之多,连杨利伟的教练都在其中。

杨利伟

经过层层测试和选拔后,以杨利伟为第一候选人,翟志刚,聂海胜为第二候选人,其他为第三候选人!

为了保证航天员不受到一丝的影响,这14位航天员连同他们的家属,都被安排在封闭的社区,饭菜均由工作人员配送,以免被非典传染。

14名航天员均统一地完成了同样的训练,如果杨利伟不行,第二候选人上,第二候选人不行,第三候选人上。

可是大家心里谁都明白,同为最优秀的宇航员,辛苦训练了数年,几乎不可能出现临时胆怯的事情,后面候选人,不管训练与不训练,基本都与这次任务无缘了。

宇航员模拟蓄念

中国宇航员的选拔是极其严格的,不仅要有极佳的身体条件,还要在学识、工作、能力、心里素质,甚至是精神方面上都得出类拔萃,用万里挑一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么天才般的人物,谁能耐得住寂寞?但恰恰相反的是,现场没有一个宇航员是放松警惕,直到临飞前,大家都在做同样的预备训练。

最终杨利伟顶住压力,成功完成任务,杨利伟也因此享受到了全世界的荣光,其他人则成为中国最坚强的后盾。

宇航员模拟训练

从2003年到2018年,中国总共培养了17名宇航员,其中有5名从未执行过任务。

更有人四次入任务梯队,但四次均错失执行任务的机会,当时有一位航天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确实曾经失落过,但是只要入选,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这句话让我至今难以忘记!

这位宇航员就是神舟12号备选宇航员之一:邓清明。

在首次公布的16名宇航员备选名单中,他将与聂海胜、叶光富3名宇航员排在第一梯队,但是16号公布的最终宇航员名单中,他第四次与主份宇航员失之交臂。

而正式入选的三名宇航员则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他们三人将共同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的活动,在活动期内,他们还要执行舱内外维修、科学实验等等空间试验任务。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上天的宇航员承受了很重的压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但是在熊猫看来,我们要尊重的不仅仅是已经执飞的宇航员,也要给予幕后保障团队最大的致意。

三名入选宇航员

总结

话说回来,其实像没能上天的宇航员一样,中国航天辉煌成果的背后,是有着一大批正在默默付出的科学家,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都有数万名航天人组成的科学团队在不断努力。

国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会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骄傲,要继续虚心地学习,默默奋斗!

说实话,如果是以前,熊猫会百分百赞同这种观念,但是现在,我却要出来表达下不同意见,在熊猫看来,还是之前那个观点:我们负责骄傲,谦虚的交给科学家就行。

神舟飞船总指挥

中国已经过了那个默默奋斗的阶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以前我们航天技术比较落后,确实应该默默奋斗,争取在技术上赶上西方国家以及强大的美国,所以每次报道都会说,前路慢慢,还需埋头苦干。

在那时,苦干的精神理念就是科学家乃至国人最宝贵的财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新的时代,中国航天逐渐赶上第一梯队。可以说我们完成了技术积累,但是我们却没有完成精神上的蜕变。

很多国人尤其是部分的年轻人,已经忘记“苦干”的科学家,开始追求娱乐至死的精神。一名毫无演技的流量明星演出一部电视剧可以收入2个亿,而相比于各种蹭热点的明星,“埋头”科学家却还要为低收入犯愁。

航天工作人员

中国航天现在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缺一种“精神”,那就是崇尚科学的精神。所以在熊猫看来,国人应该自豪,甚至骄傲,我们负责骄傲,谦虚交给科学家就行,这才是新时代的任务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