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癌症的发生,是由于基因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基因发生变化,失去控制,最后才演变成癌。基因失控,首当其冲的就是癌基因。乍一听,似乎谁有癌基因,谁就会得癌症,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癌细胞受癌基因控制
生物的细胞可以分裂,人体细胞在理论上依靠不断分裂而永存。1961年,美国生物学教授黑弗利克利用胚胎的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细胞分裂50~70次后开始皱缩、分散,直至死亡,而来自成年组织的纤维细胞只能培养15~30代就开始死亡。也就是说,动物体细胞并不能无限制地传代,这一发现就是著名的“黑弗利克极限”。也就是说,细胞和人类一样,不能永生。
不过,极限只对正常细胞有意义,有些细胞,如癌细胞可以无限传代成为“永生”的细胞。科研中广泛使用的“海拉细胞”,就是1951年从一位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中提取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60多年,总重量超过5000万吨,繁殖势头仍然非常迅猛。可以说,肿瘤细胞是人体身上“长生不老”的细胞,因为它们不死,往往导致患者死亡,非常让人揪心。
那么,究竟是谁在控制细胞的繁殖呢?答案非常明确:癌基因。

癌基因有好有坏
目前发现,细胞内有两类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调控细胞繁殖的必须基因,在它的“命令”下,细胞才会生长。抑癌基因则是抑制细胞过分繁殖的基因,它的作用是不让细胞生长、复制,防止细胞无限制分裂。
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协同作用,控制细胞繁殖和死亡,让体内细胞保持一个比较恒定的数量;一旦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不断下命令,抑癌基因无法下命令,则细胞的繁殖就会发生变异,可能导致癌症的产生。
琳朵多次患癌,经过基因检测,证实是她体内的一个抑癌基因出了问题,不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相当于比正常人少了一层防护,患癌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基因不是从受精那一刻就安排好的吗?怎么会突变呢?
人类细胞分裂时,基因一般能够稳定传递,几乎不会发生变化,但偶然也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只是它发生的概率特别低,人类基因自发突变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癌基因突变的外界诱因
相对于自身,外界环境则危险得多,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的诱因。
物理因素主要是紫外线和电磁辐射。紫外线是太阳光的其中一种成分,可以损伤基因,打伞、穿长袖衣服都是不错的防护措施。电磁辐射在现代生活中比较普遍,想完全不接触几乎不可能,只能尽量远离,少用像电吹风、电脑机箱、微波炉等“辐射大户”。
化学因素比较复杂。亚硝酸或含亚硝基的化合物,这类东西在我们的食品中并不少见,火腿肠、午餐肉等方便食品中都会加入它们作为防腐剂,蔬菜腌制过程中也会产生亚硝酸盐类,所以,为健康起见应尽量多吃新鲜的食品;其次是芳香族化合物,这些东西在油漆染料中非常常见,所以刚装修过的房子不宜马上居住,需要放置一段时间,等这类化合物散去;除此之外,化学诱变剂还包括羟胺、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等等,但好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接触到它们,不需要太担心。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病毒、真菌以及细菌。它们的致癌原理比较特殊,以病毒为例:病毒没有独立存活的能力,必须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生存、繁殖,它们繁殖的方式多是把自己的基因插入到宿主细胞的基因之中,让宿主细胞制造自己所需的原料。某些病毒基因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后,可能令癌基因突变,也就可能导致肿瘤发生。常见的可诱发肿瘤的病毒有人乳头瘤病毒、HBV病毒、EB病毒等,这些病毒分别可能引发宫颈癌、肝癌、鼻咽癌等等。

与身俱来的防癌奇招
说起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诱发肿瘤的因素还真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它们面前束手无策。要知道,人类经过千万年的磨练才存活下来,并且进化发展到现在,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有自我保护的手段,如我们称之为DNA的自我修复。
人的DNA链是成对的,而且是相互配对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诱发因素导致一条链发生突变,只要另一条链没有异常,癌基因没有彻底受损,细胞可以以正常链为模板修复错误的链。事实上,对于紫外线和电磁辐射诱发的突变,机体就经常依靠这样的修复机制发挥抗癌作用,否则,肿瘤的肆虐程度就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