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威风】(成)
[注音] bāmiàn wēi fēng
[释义]八面:各个方面。威风:令人敬畏的气势。“八面威风”,指各方面都很威风。喻声势赫赫,气派十足或气焰逼人。

[词源]元•无名氏《庞涓夜走马陵道》第一折:“(庞涓云)我若打了那阵呵,方显出大将军八面威风。”
[示例]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四折:“方显这大将军八面威风。”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龄不一以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又作“八面威灵”。(音:bāmiàn wēi líng;威灵:显赫的声威。)明•孟称舜《娇红记•防番》:“真个是人随令转,马听锣声。直指前驱,势不留行。方显得大将军八面威灵,麟阁上早标名。”
又作“神威八面”。(音:shén wēi bāmiàn;神威:神奇的威灵。)清•吴兴祚《留村诗钞•抵香山舍舟从陆经翠微村前山寨、官闸口至濠镜澳遍观炮台及诸形胜薄暮留宿》:“烟锁双城峙炮台,神威八面一时开。声惊百里撼山岳,始信鲸鲵不敢来。”
又作“威风八面”。(音:wēi fēng bāmiàn)元•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第五折:“我我我尽威风八面扬,你你你怎怎拦挡。”
也省作“八面威”。(音:bāmiàn wēi)明•陈汝元《金莲记•二九•释愤》:“只趁俺将军八面威,呀,教他们狭路难回避。”
[编按]《马陵道》,一作《夜走马陵道》。本剧演战国时孙膑(今大名县束馆镇人)与庞涓(今大名县埝头乡朱村人)的故事。事出《前七国志孙庞斗智》四折。孙庞二人同学于鬼谷子门下,后庞涓先投魏国,拜为元帅,而后举荐孙膑。因孙膑才学胜于庞涓,遭庞涓嫉妒,诬陷孙膑造反,刖其双足,并令其交出鬼谷子的《六甲天书》。孙膑养伤半年,然后装疯,屈辱求生,终于由齐国的卜商救走,至齐拜为军师。齐魏战争,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杀庞涓于马陵道。《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续编》等著录此目。现存流传的版本有两种:明万历间脉望抄校本、《元曲选》戊集本。
马陵战址在今大名县埝头乡的东、西马陵村,民国《大名县志•大名县详图》在此处标记有“射庞涓处”。孙膑设伏射杀庞涓的马陵战址,除大名说之外,还有莘县、郯城二说。为避免误说流传,贻误后世,对马陵战址辨清源流,以正视听。

(一)春秋战国记事“有名邑以名邑冠名,无名邑冠以国名”,此战役冠名马陵而不系国名,马陵必为当时名邑,莘、郯城、大名三地唯有大名县的马陵为历史名邑,史籍中从未记载莘县、郯城在战国时期有地冠名马陵。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马陵在卫地元城县东南”。这是史籍中最早明指马陵在大名。“地近则宜核,时近则迹真”,大名说为真。
(二)孙膑故里束馆镇在马陵东二十余里,孙膑早年生活在马陵,熟知这里的地形地貌,故而虽膑脚但仍能运筹帷幄,置伏取胜。《孙膑兵法•陈忌问垒》记载,布阵方面,以金属蒺藜作为壕沟、以战车作为城墙、以盾牌作为城上矮墙。兵种配备方面,持长柄甲士在前,短兵器次后,弓弩最后。侦察方面,相距五里远的地方设置观察哨,各观察哨能相互望见。可见,战地是丘陵地貌,既不是“涧谷深峻,可以置伏”的莘县,更不是高山峻岭的郯城马陵山(马岭山),大名沙鹿山崩后的地貌最为适宜。
(三)莘县说始于东晋虞喜。虞喜《志林》:“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始出现鄄城说,即今莘县说。东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由虞喜模棱两可的推测语气可知,他未到此地考察,指此陵为马陵不足取。又以东晋地貌指为战国,更大误,且此地貌与《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地貌不符。唐朝张守节附和虞喜说,认为“齐师走大梁,败魏马陵,岂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乃是地理常识错误。杜预所言元城治所在黄河东,为汉元城县治(今大名县张铁集乡故城村),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之元城即是。唐元城县治与汉元城县治并非一地,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元城县于王莽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王乍村),开元十三年(725年)移元城县治附郭(今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东)。张守节以唐元城县处于黄河西侧而非论元城说,明显不成立。故而《通典》、《元和郡县志》等持元城说。
(四)郯城说始于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因郯城有马岭山,附会为马陵山,遂由马陵山又附会出马陵战址,为论证己说成立,更是任意篡改文献,不足辩。徐鸿修等《马陵战址“新说”商榷》(载《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严正指出:“山东郯城县马陵之战研究课题组在坚持和发展《沂州志》误说时所表现的主观片面性和任意添改古书等不正之风,在近年的学术讨论中是罕见的!”
《山东通志》对三说评论为:“通志列此山(马岭山)于郯城,谓在县东十五里,以山接郯城界也。又谓齐孙膑胜庞涓于此,其说则误。战国马陵在今直隶大名府元城县东南十五里,后人谓在曹州府濮州者误,谓在沂州府属者愈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