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历史剧都有人物原型的,比如《步步惊心》里的女主角马尔泰若曦,她一辈子牵挂着雍正,却从未成为他的正式嫔妃。甚至在她临死的时候,雍正都没有去见她最后一面。这个情节让很多观众看完剧后都觉得不甘心。但是剧中的马尔泰若曦虽然没有官位,但她有很多人爱护她,雍正也一直将她放在心里。实际上,真正的马尔泰若曦结局比电视剧中还要惨,她死后七年,乾隆才知道这件事,非常愤怒,下令好好安葬她。这就是所谓的孤独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生病时没人陪,或者难过时找不到人倾诉,更是像马尔泰若曦这样,连死了都没人知道。
其实,马尔泰若曦的原型是雍正帝的一个身份卑微的嫔妃,马常在。雍正一直很勤政,要么上朝,要么处理奏章,导致他的嫔妃很少,子嗣也不多。马常在是包衣出身,包衣是伺候皇室的仆人,他们的子女大多都被送进宫当宫女,继续为皇室服务。马常在进宫时是宫女,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永远没有机会飞上枝头变凤凰。雍正看中她的时候,并没有给她很高的官位,只是封她为答应。不过,至少她是一个合法的嫔妃,不需要从宫女开始做起。答应封号后,马常在受到了很多宠爱,只过了一年就晋封为常在。
当时雍正最爱的年妃早就去世了,其他受宠的嫔妃也年纪大了,而年轻漂亮的马常在与她们相比,非常有竞争力。从答应到常在,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可以看出雍正对她还是比较喜欢的。然而,马常在的官位实在是太低了,低到雍正一遇到其他事情,就能把她忘记。1730年,雍正最亲近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去世了。1731年,雍正最宠爱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去世了,雍正承受了最亲近的人离去的双重打击,病倒了。虽然当时雍正才50多岁,但由于长期劳累,他的身体很虚弱,这一病就病了很久。
能近身侍奉的都是官位高的嫔妃,马常在见不到皇帝,时间一长,雍正就把这个人给忘了。她变成了被遗忘的小常在。后宫的规矩就是这样,只要皇帝长时间没有召见某个嫔妃,她过去的光辉都会消失。不受宫女和太监的待见,就像一粒普通的尘埃,慢慢被人们遗忘。马常在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宠了,等雍正病好之后,其他嫔妃又重新获得了宠爱。取而代之的那位得到马常在的福气的嫔妃,是六阿哥弘曕的生母谦妃。谦妃的经历跟马常在很相似,她也是入宫后被封为答应,一年后晋为常在。但她的运气比马常在好,雍正病好后,她生下了弘曕,被封为谦嫔。
1735年,乾隆继位后,又尊她为皇考谦妃,她一生过得荣华富贵,稳定而幸福。这就是不起眼的嫔妃能活得最久的原因。马常在没有孩子,也没有人在乎她,但是她活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乾隆登基的第三十三年才去世。按照规矩,马常在应该被葬在雍正的妃陵,但是因为她太不起眼了,管事的太监压根没有理会她的丧事,她的棺材就被随意地放在宫里,放了七年。直到乾隆四十年的时候,终于有人无意间发现了马常在落满灰尘的棺椁,才禀报给了乾隆。乾隆当即勃然大怒,根据皇室的规矩,马常在虽然位分低,但是她是先皇的妃子,应该得到应有的待遇。
于是,乾隆处置了那个不负责任的太监,马常在的遗骸才按照应有的礼仪安葬。其实,马常在可怜是可怜,但是她不受宠,不被重视,也有她的好处,那就是她不会被卷入后宫争宠的漩涡之中。她的命运可以证明,不受宠有时真的能保命。来自其他嫔妃的陷害不会落到她头上,生孩子面临的生命危险也不会困扰她。除了生活相对清苦一些,她还有人伺候着。乾隆的愉妃也是类似的情况,当她的儿子永琪去世后,她失去了宠爱,但是她没有争抢,硬是活到了最后。等到乾隆宠爱的嫔妃都去世了,愉妃依然健在。这时乾隆想起了她,时不时找她聊聊天,晚年过得还算不错。
乾隆去世后,愉妃还被追封为愉贵妃,享受了应有的荣耀。所以,如果马常在能够像马尔泰若曦一样受到雍正的重视和关心,即使她去世得更早一些,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福气。在这个庞大的皇宫中,被人遗忘在后宫的角落,孤独一生,是作为皇帝嫔妃最不希望经历的悲惨命运。马尔泰若曦在临死之前,至少有雍正的十四弟多罗恂郡王胤禵陪伴着她闭上了眼睛。这个情况要比马常在好太多了。总的来说,历史剧中的马尔泰若曦和马常在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后宫生活的残酷和嫔妃们的悲剧命运。
他们的遭遇让人感到心酸和惋惜,同时也让人思考后宫制度的不公和人性的冷酷。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再有后宫的存在,但是我们仍然要关心那些被遗忘和边缘化的人群,为他们争取平等和尊重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权力对人性的摧残,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在网络上,对《步步惊心》中马尔泰若曦的命运有不同的看法。有网友表示:“马尔泰若曦可怜,但她至少被雍正记挂着,这是一种幸福。”另一位网友则认为:“马尔泰若曦在后宫中受到的痛苦和无奈不应该被忽视,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
”还有一位网友评论道:“马尔泰若曦虽然没有位分,但至少她活在雍正的心中,这比位分还要重要。”总之,历史剧中的人物命运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一面。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被遗忘和边缘化的人,为他们争取平等和尊重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权力对人性的摧残,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最后,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避免重复历史上那些悲惨的命运,为边缘化的人群争取平等的机会和尊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