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
“culture”这个词和拉丁语的“cultus”有关,原本意思是“被照料、被耕种的”。从拉丁语动词“colere”的过去分词变过来的。"cultus"最早是讲耕作和培养,后来慢慢扩展到人的培养和教化。
到了19世纪,这个词的意思又变了,开始用来描述教化人的内容,或者是人被教化后的样子,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文化”。
再说“cult”这个词,它在17世纪的时候,意思是“崇拜、尊敬”。到了1670年代,它就变成了“特定的崇拜形式或体系”,这个词从法语"culte"来的,追溯到拉丁语的“cultus”。
一开始,“cult”和“culture”的意思挺像,都是关于关怀、劳动、耕作、崇拜之类的。不过,“cult”这个词在17世纪后用得少了,直到19世纪中叶才又火起来,用来描述古代或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崇拜。到了1829年,它的意思又扩大了,变成了对某些人或事的狂热关注。
现在电影专门有一种小众类型是cult类型。
“文化”和“崇拜”这两个词,在西方语境中,根源上是相通的。
中国文化里对文化的意思其实并不相同。从汉字的演变来看,甲骨文里的“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站着的一个人,胸前刻了个图案;另一种是顶天立地的人。那时候,“文”就是“刻”的意思。而“化”字,甲骨文里左边是个站着的人,右边是个倒立的人。一立一倒,一正一反,这就是变化的“化”。
“化”的本义就是变化,因为大自然能孕育万物,就有了造化。再后来,这个词用来形容境界,比如出神入化。最后,它用来指通过教育让人发生变化,于是有了潜移默化、教化、感化这些词。
在没有文字之前,教育只能靠口头传授和行为示范。有了文字之后,文章、诗词歌赋、书籍这些玩意儿就出来了,教育形式也就丰富了,这就是“文化”。
最早出现在《易经》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现代设定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核心是以文化人,通过教育和文化引导,让人发生变化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