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从小到大很熟悉的什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等这些故事,其实都来自千古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
而要拨开迷雾,了解这本书,就必须先了解一座贯穿始终的神山,叫做不周山。换言之,不了解不周山,真没办法了解《山海经》。而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且这座山巍峨耸立,直插云霄,犹如擎天柱一般,支撑起了苍天与大地。相传这座山乃是当年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捷径。
只可惜这个海拔实在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终年寒冷无比,大雪纷飞,我等凡夫俗子想徒步到达,基本概率为零。好,那问题来了,这座山的山名特别奇怪,为什么叫不周呢?它到底坐落在哪里呢?

昆仑山
首先,不周山的这个“不”表否定,“周”表示周全、完整。合起来解释,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的意思。这么一说,原本好像高大上的山名,怎么感觉太直白了点儿呢?
据《山海经》记载,其实这座山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原本是完整的,可谁知道突然有一天,却被一掀起滔天之怒的上古大神轰隆一声,一头撞的是天塌地陷,山河失色。那关于这一段,咱们先按下不表。

王景治水
前头咱们可说了,不周山是贯穿整个《山海经》全书的,但有人会觉得《山海经》我们打小是当做小人书来看的,真实的世界哪有它的影子?其实,《山海经》看似荒诞不经,是我国第一部的先秦小说集,但据考证,历朝历代可都是非常注重这本奇书的。

帕米尔高原
如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水,汉明帝就亲自查看《山海经》等书,可见是地理书来用的。而自汉书至旧唐书之间,近800多年,这个观念都没有变过。换言之,《山海经》一直被古人当做古老的地理百科全书。而另外,据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学大师王逸所注的《离骚》,似乎表明这一座在古代很有名气的不周山是有具体位置的,就在今天的昆仑山西北方向的帕米尔高原。

西王母
但历史上也有人表示反对,说不周山,就是传说中的昆仑神山,跟现实世界的昆仑山不是一回事儿,乃是我国神话世界里的万山之祖,宽800里,高万丈,是天下中央之极,连接天地之天柱,乃众仙齐聚的圣地,跟这个希腊神话里的奥林匹斯山是同一等级的,像我们熟知的西王母,创造太极八卦的伏羲等等一系列的大神都住在此山之上。

共工大战祝融
有人就从这个角度讲,说神话世界里的昆仑山就是上古那座不周山,实话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好,就是这么一座顶天立地、巍峨耸立的圣山,某一天竟然被给撞坏了,到底是哪个家伙有这般神力,能将其撞的是地震山摇呢?

共工怒撞不周山
说起来,这位大神不是别人,正是共工。不光是《山海经》,包括《史记》当中对于共工到底是谁的版本也很多,我们就挑一个看似真实的说法吧。说共工,他原本不是神,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历史上的一个大人物,本是炎帝氏族的继承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在4500多年前,因和皇帝的孙子颛争夺联盟的最高领导权爆发了战争,因失道寡助,最终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共工被迫战败逃亡而死。这听起来本来是历史上有关共工最真实的故事,可能是后人不想这么平淡无奇的收场,进而加以想象,就创作出了“怒撞不周山”的另一个版本,说率领部落和颛大战惨败,一路逃亡,颛对他紧追不放。

女娲补天
最终共工是施展神力,召唤出水龙,用水淹没了很多地方,大地一片泽国,最后他逃到了不周山下。悲愤满怀的共工用尽全身的力气向不周山撞过去,轰隆,没想到坚固的天柱竟然崩塌了。
据《列子.汤问》的描述说,大地开始向东南移动,天空向西北倾倒,而正是因为天空倒的这个方向,自此之后,太阳、月亮、星星才会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正是因为大地向东南跑了,所有的大江大河才开始向东奔流,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大禹治水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支撑天地的柱子倒了半边,天空也是坍塌下来,露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咆哮着冲向人类栖息的家园,瞬间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生活在陆地的所有生灵,人类迎来了末世的震颤。

黄帝和炎帝
这才引出了后面一系列的什么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精彩故事。最后,我们为什么来讲述《山海经》当中“共工撞不周山”的故事呢?其实,很多先秦前的神话故事,可以被看作是先民记忆历史的文化形式。共工怒撞不周山是反映了当年历史上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联盟争夺霸权的延续,虽很难说谁是正义一方,谁又是非正义的,但这也是历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