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 > 常识 >

官僚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官、官员、官僚、官吏、官司等分别是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9 10:05:05    

“官”,在今天的语言中的指的是担任公职、掌握公权力的人,可是,为什么公职人员叫“官”?还有,和“官”相关的许多词汇,如“官员”、“官僚”、“官吏”等是什么含义?多数人可能就没关心过了。现在,就让笔者来谈一谈吧。

首先讲“官”。今天我们提到“官”想到的是人、职务,然而,从“官”字的构成就可以发现,它是“宀”,很明显,“官”原本指的是房舍。《论语》中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宗庙”指的是祠堂、庙宇,“百官”指的却不是后世讲的“文武百官”的“百官”,而是指房舍,和宗庙一样,都是宫墙内的建筑。

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国家比较小,再加上早期实行分封制,本来就不算大的国家又被细化成了一块块领地,这些领地由领主世袭统治,相当于领主的家产(中国分封制时代的诸侯国君、大夫等都是领主),和后来的地主家产相比,区别主要在于地主只是拥有土地的经济权力,领主却还拥有对于领地上的人民的统治权,领地算得上是“家国一体”的实体。也是因为领地是“家国一体”的,早期面积也通常比较小,所以其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也就比较落后,往往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好比《水浒传》中的宋家庄、祝家庄等庄园,庄主就是这片庄园的“统治者”,庄园由庄主及其家族打理。这样,领主也就需要一批管理人员负责领地的各项管理工作,好比企业也要有管理人员,自然也就要有管理人员办公的地方,而既然领地是领主的,管理人员的办公场所也就由领主提供,这些办公场所和领主的宅邸通常是在一起的,和领主的生活区共同组成领主的宫室(这种情况在此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保留,直到明清时期,皇宫都采用“前殿后寝”的布局,前半部分为办公区,后半部分为生活区,不过,因为后来的国家大、政务多,所以皇宫的前殿区主要为朝议及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六部等各政府部门的办事衙署主要设在宫城外一层的皇城之中,皇城之外才是京城、外城等;就连官员的衙门也是前半部是办公区,后半部是生活区,所以,官员的公子被称作“衙内”),领主提供的办公场所就被称为“官”,办公场所集中的区域即办公区就称为“百官”。

当然,很可能“官”不是房屋的泛称而是一类房屋的专称,好比“办公室”是房屋但不是所有的房屋都叫“办公室”,后人根据“官”的字形推测,“官”可能专指有符印的房屋,含义类似于“办公室”。后来,就好比“办公室”衍生出机构名称一样,“官”也衍生出机构名称的含义,也就是说,“官”作为专用名词讲,最初的含义相当于后世说的“官署”、“官府”。

有了“官”,那就有了在“官”中工作的人员,“官员”。但因为人们在称呼时常会用简称,所以,“官员”后来也被简称为“官”,“官”也就从“官府”演变成了“官员”的意思。好比说“海军”本来是一个武装组织,一个人到海军中服役本来只能说“参加海军”而不能说“当海军”,参加海军之后也只能被称作“海军军人”,但时间长了之后也就不那么严格了,也就把“某某是海军军人”说成是“某某是海军”了,同样,原来的“某某是官员”的说法后来也就变成“某某是官”了,这样,后来所说的“官”主要也就是“官员”的含义了。

除了“官员”之外,我们还会经常听到两个词,“官僚”、“官吏”,易中天的讲座中就讲中国的政治在先秦时期是“贵族政治”,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建立后是“官僚政治”,我们平日里也讲“官僚”、“官僚主义”以及“贪官污吏”等,好像“官员”、“官僚”、“官吏”都是“当官的”的意思,实际上,这几个词还是有区别的。

先讲“官僚”。“官”我们已经讲过了,什么叫“僚”呢?

“僚”本来是中国早期等级制度下的一个等级,“隶臣僚,僚臣仆”,“僚”比“隶”低一等、比“仆”高一等。在等级制度下,下一等级的人对于上一等级的人有着人身依附关系,是上一级的附庸、臣属,所以也就有了“隶属”、“僚属”等说法。“僚”本来是很低的等级,仅高于仆和台,常常是随侍主人左右,有一种我们在古装剧中所见到的贴身奴仆的感觉,于是,“僚”也就慢慢有了“随员”的含义,“僚属”也就有了“某人的随从班子”的含义。后来,随着分封制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与之相应的等级制(上对下层层分封,也就产生了层层等级)也不再那么严格,奴、隶、仆等渐渐不再区别那么明确了,再加上中国古人讲究谦虚,我们看古文能够发现许多地位高的人也自称“臣”、“仆”等(“臣”本来其实也是奴仆的含义),“僚属”也就跟“隶属”一样,轻视含义逐渐淡化,只是表明上下级含义,只不过“隶属”往往用于机构,“僚属”则往往用于人。

且随着政治的发展,政府机构越来越体系化、专业化,职业官员队伍不断发展,有些官职也“置僚属”,也就是配备办公班子,这样,“僚”逐渐有了“官员助理人员”的含义,“官”和“僚”才逐渐并称。而且,随着时光的推进,同一个词的词义也会发生变化,如“臣”本来是“臣属”甚至“奴仆”的含义,后来却演化成了“官员”的含义,连官职名称都叫“内大臣”等;类似,“僚属”后来也就演变成了普通的“下属”的含义,不一定是助理人员的含义了,明清大学士不置僚属,就是不设置下属官员。

但因为“僚”有“助理人员”的含义,所以“僚属”也不一定是正式官员,比如幕僚。古代将军出征是有着许多军务的,自然也就需要办公机构来处理军务,可外出征战条件有限,于是就以帐幕为办事衙署,称为“幕府”,可将军的精力、能力等都有限,尤其是武将不一定擅长处理文字、行政工作,也就常要请一些人来帮他们处理军务,这些人是幕府的僚属,因而被称作“幕僚”(《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谋士就要算幕僚)。后来,不只是将军,其他官员也会请人当他们的私人助理,这些人也被称作是幕僚(或幕友、幕宾,也就是古装剧里讲的“师爷”),这些官员的私人办公班子也被称作幕府。随着政治的发展,官员渐渐职业化的同时,幕僚也渐渐专业化,到了明清时期,官员如果离开了幕僚都难以办公,幕僚也因此实际权势越来越大,如左宗棠在太平天国刚爆发时并没有正式官职,只是湖南巡抚的幕僚,但却在湖南权势熏天,湖南多数官员见他都要跪拜。这样,到后来中国封建国家的政治权力实际上也就主要操纵在两部分人手里,官员及其幕僚,“官僚”,且“官僚”渐渐成为一个偏义复词,有了现代汉语说的职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的含义,因此由职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人员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就被后世称作“官僚制”。

官僚,原本并不是贬义词,但由于他们是职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当官领俸禄,也就难免许多人会有“权力寻租”等想法,产生许多如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却又作风虚浮、敷衍塞责甚至贪污腐败等现象,这些后来被统称为“官僚主义”,于是,“官僚”在近现代以来由有了新的含义,就是“有官僚主义作风的公职人员”,有了贬义。这也算官僚一词的又一次词义演变吧。

再说“官吏”。我们通常都是“官吏”并称,但“官”和“吏”还是有区别的。但一开始的时候,“官”和“吏”的区别并不大,指的都是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官”我们已经讲过了,本意是指官署,后来在习惯上也指“官员”,我们也按照习惯就把“官员”称作“官”吧,以下不再说明;“吏”的原始含义有多种说法,有的是从事打猎,有的说是“文员”(“史”其实本来就是书记员的意思),有的说是划井田边线的官员,等等,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就是“吏”的引申含义为具体做事的官员。可以类比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也是“官僚制”),“官”就好比是政务官,主要是负责领导、管理工作的,“吏”就好比是事务官,是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的,举个例子,在古代官府断案时,负责最终断案的有决定权的就是“官”,负责做庭审记录、案卷记录、证据资料保存归档等以及逮捕、看守等具体事务的就是“吏”,甚至查案、审案等具体工作往往也是由“吏”负责的,“官”在查案审案过程中往往只负责决定、指示、协调等领导和管理工作。但不管政务官还是事务官,都是官,所以一开始官和吏的区别并不大,吏是小官,官是大吏(直到清朝总督、巡抚等高级地方官仍被称作“封疆大吏”),吏也有机会成为官,史书上对于官员的种种定性也是带个“吏”字,如“循吏”、“酷吏”等。但是,官和吏的工作性质毕竟是有区别的,官是把握方向的,偏向于“管理”,对于原则性、理论和认知水平、管理才能等要求更高,吏则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偏向于“技术”,对于处理某方面具体工作的能力的要求更高,且随着官僚制的发展,官僚日益职业化,政务官和事务官也都渐渐专业化,而这样一专业化,一方面使得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一方面也使政务官和事务官,也就是官和吏分别朝两个方向发展了,官和吏也就差别越来越大了。到后来,随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演变,官已通常不在吏中选拔,官和吏成为两个阶层,吏的社会地位也大大降低,而且,一方面官作为领导者是很少直接接触百姓的,百姓能够接触的主要是具体办事的吏,另一方面吏因为已经基本不可能做官,为吏的心思更多也就放在了捞钱上,所以,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吏的名声比官差,古代就有“官虎吏狼”的说法,“阎王好斗,小鬼难缠”在特定语境下“阎王”指的就是官,“小鬼”则指吏……总之,官和吏实际上是两类人,后来更是发展成为了两个阶层,但毕竟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官和吏在工作中也是分不开的,所以,通常官吏并称。

最后说“官司”。“官”就不再重复了,“司”原本就是“负责、主管”的意思,比如在古代,负责司法的叫司寇、负责农业的叫司农等,直到今天还有负责礼仪的叫司仪、负责驾驶的叫司机……因此,后来也就有了一个词叫“有司”,其实就是职能部门的意思。“官”原意是“官署”,“司”原意是“部门”,“官司”的原意相当于“衙门”。可古代行政和司法并不完全分开,就算是行政也会有行政执法,而普通百姓平日自然不会去衙门,如果去衙门通常是起了矛盾纠纷,所以到衙门、“官司”去诉讼,请官员来处理,所以,诉讼也就被称为“打官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