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到了每一个阶段,活着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当你读了《活着》,或许可以明白活着的意义。

电影海报
《活着》是我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徐福贵在中国动荡的二十世纪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悲剧,以及他对生命的执着和乐观。这是一部展现了当时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寓言小说。简单的梗概,可以让你快速了解小说的大概。
《活着》的故事从一个叙述者“我”的角度开始,他是一个收集民间歌谣的年轻人,他在乡间遇到了一个老农民福贵,福贵向他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故事。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年轻时是个不学无术、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弟,他把家里的田产、房屋、家具都输光了,连妻子家珍怀孕七个月也不顾,还打了她一顿。福贵的父亲因此气绝而亡,母亲也患上了重病。福贵一家从此沦为穷困潦倒的佃农,开始了艰苦的生活。福贵后来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儿子有庆,一个女儿凤霞。女儿因为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但福贵和家珍都很疼爱她。

电影画面
福贵的生活并没有就此平静下来,他还要面对更多的灾难和变故。一次他去城里给母亲请医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参加了国共内战。两年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死去,只剩下妻子和两个孩子等着他。新中国成立后,福贵又经历了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社会运动和历史事件。在这些运动和事件中,福贵失去了他所有的亲人: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老婆输血而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嫁给了一个好心人后因难产大出血而死去;妻子家珍因为长期劳累过度而患上软骨病而死去;女婿二喜因为工作事故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电影画面
《活着》以一种平实、朴素、冷静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没有夸张、煽情、抒情或者指责。作者通过福贵的口吻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既有对苦难的无奈和忍受,也有对生命的执着和乐观。福贵虽然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财产,但他没有放弃活着,他还有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说:“我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他还说:“我觉得活着真好,虽然我也不知道好在哪里。”《活着》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的赞美和颂歌,也是对人性的探索和体现。

书籍封面
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当你感受到活着就是活着,非常简单,当你拿起矿泉水喝的时候,你就是感受到活着,当你说话的时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2004年接受卓越网采访时所言)

余华老师
他“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993年出版自序)“《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还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但是它没有断。”(1996年再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