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说东吴大将陆逊大破刘备,追至鱼腹浦,误入孔明在沙滩上用乱石排成的“八阵图”,急欲回时,无路可出。一堆乱石竟阻挡看几万大军?看得让人一头雾水。
杜甫晚年离成都草堂南下,由云安移居夔州,有《八阵图》诗一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更是让“八阵图”名震千古。
可是,大多数人对此摸不着头脑:经常听到的“八阵图”到底是什么?

关于八阵图,有两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一是就地构筑的战斗工事。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到八阵遗址踏勘,著文追述,“武侯造八阵于鱼腹平沙之上”。“凸凹处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见一也。”除奉节的八阵外,还在城市郊新都弥牟镇设有八阵,在汉中定军山也设有八阵。前者皆称水八阵,后两处称旱八阵,这些八阵,是将战斗队形和野战筑城相结合,积石或取土构筑起来的战斗工事。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驻军五丈原,因当时蜀国的兵力不足,就将八阵改为六阵,司马懿率十万大军都不敢前来决战。所谓八阵,就是根据一定的方式,将指挥,观察、掩蔽、射击融为一体,构筑矮墙,通常一米高左右,用来阻挡敌人骑兵冲击,又可以当作掩体,用弓弩等攻击敌人。
第二种说法是:八阵图是一种阵法。
阵,就是战斗队形,图,就是法度,阵图就是阵法。三国时期,曹魏占有广大的北方地区,兵力最多,常备军约有30万。有陆军和水军两个军种,陆军又有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初期以步兵为主兵,占有凉州等西北产马地区后,骑兵有了大的发展。骑兵成为魏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决定胜负的主要力量。蜀汉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魏,但蜀汉地狭人少,常备军不过10万余人,而且主要是步兵,要与拥有绝对优势精锐骑兵的魏军相抗衡,首先必然要考虑抗击骑兵大兵团冲击战法。

早在汉文帝时,晃错就已经总结出步兵对付骑兵的战法,认为轻车和劲弩是最好的武器。诸葛亮深通兵法,熟悉历史,对车弩制骑的道理和战例,当然极有研究,所以他对弩兵的建设和军车、兵器的改进极为重视。
南中地区(今四川长江、大渡河南及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勇敢善战、擅于用弩。诸葛亮曾大量征发他们组建和扩大弩兵专业部队。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平南中,移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公元250年,移“五千人于蜀,为射猎官”。在此前后,还曾“发涪陵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可见,诸葛亮不遗余力的发展弓弩部队。

诸葛亮在前代各种连弩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出一种一次装填可连续发射十支弩箭的单兵使用连弩,称之为元戎。这种连弩的射距离和侵彻力虽远较劲弩为差,但射速却提高甚多,一般约为劲弩的十倍。用于对付冲击至近距离的骑兵,效能极佳。敌人骑兵冲击的速度越快,弩箭的杀伤力也就越大。
诸葛亮的八阵图,实际上就是步、弩、车、骑合成编组的方阵。其组合方式,就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具体地说,就是利用军车结成64个战术单元的小阵,以16个小阵结成一个大中阵,统帅和预备队位于其中;其余小阵,每6个一组结成8个中阵,部署于四周,组成一个互相协同,互为一角的大方阵。步兵及弩兵交错配置在各阵中,阵的外围布置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另将游骑(机动骑兵)24阵部署于阵后。这就是诸葛亮八阵图的基本队形。

战斗开始后,当敌军骑兵集团进行冲击时,阵中的弩兵据军车先以劲弩发射,迟滞其行动并杀伤其一部;敌骑冲至近距离时,与障碍密切结合,使用连弩快速发射,再杀伤其一部;敌骑冲至阵前时,步兵依托军车,使用特制的长柄木、竹枪击刺敌人;敌骑如冲人阵内,由于每个中阵或小阵都是由军车结成的封闭型的战术单元,都能独立战斗,因而敌骑在受到军车的阻碍与限制后,兵力必然被分割,队形必然要打乱,而且基本上只能在各中阵或小阵之间的通道中行动,弩兵、步兵依托各自的车阵,以各种长短兵器夹击,刺杀敌人;骑兵则可以从两侧迁回到敌军侧背,进行穿插、侧击或包围。

敌军如撤退时,骑兵可进行追击或截击。总的来看,诸葛亮八阵图的性质,虽也可以用以实施进攻作战,但主要侧重于防。这与魏、蜀兵力对比的情况相适应,也与诸葛亮的用兵一贯立足于稳,先求不败而后求胜的指导思想相适应。所以诸葛亮自己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